我上一個待的加護病房,經營了十年,在2016年因為重建,整個護理團隊被打散的時候,我非常的難過!那是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默契!那是我從「非常機車」,轉變成有溫度的醫師,最早的孕育之地。
同事們也從不斷的學習中,知道如何和我一起搭配,和家屬互動!
「挑剔代表在乎」
「付出要被肯定」
「內疚要被解除」
是我不斷耳提面命的。
她們學會了「轉念、同理」,瞭解每一位挑剔的家屬,背後其實是「在乎與不捨」、 甚至更多的是「內疚與自責」! 經由這樣的轉念,大家不再輕易的把家屬的情緒反應,解讀為冒犯,而馬上選擇站在對立面;取而代之的是,比較能「 同理」家屬的感受、肯定他們的付出,再協助他們解除內疚與自責。
大家都知道,「救病人也救家屬」,我不是只有講講而已,而是身體力行,他們也看到了這樣的「溫暖」對待,所帶來的轉變、良性的醫病互動,也紛紛投入學習~
這個新的加護病房,不知不覺,我已經又待了四年半!這個默契和信任,也是好不容易建立起來了!護理師們知道,在關鍵時刻,我一定會出現,即使是假日或是半夜,他們因此很安心。而我,在下班以後,護理師們24小時細心的照顧病人,也會讓我很放心!因為我知道,她們一旦發現什麼風出草動,就會馬上通知我!而我也相信他們,會很好的關懷、安撫家屬!
今天專科護理師跟我說:「阿金醫師離開我們單位,應該就沒辦法存活了吧?」
真的!我喜歡這種互相信任、互相依賴的工作環境!
昨天的演講後,我收到了這則簡訊。有些欣慰、也有點難過!欣慰的是,自己和家屬互動的理念模式,能獲得肯定。難過的是,過去原來有不少加護病房護理師,是因為面對來自病人家屬的種種情緒、苛責,無法釋懷,而選擇離開的!
良好互動的醫病關係,需要彼此的信任、易位思考、互相同理,而這樣的互動,需要學習~
我喜歡這樣的分享,那怕全場只能協助一個人,因為感動,而找回進入醫療的初衷,那就足夠了!